中天智库
“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”
中国社科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郭克莎
2017年11月10日
郭克莎
中国社科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
“扶贫、脱贫必须建立制度和机制,通过制度和机制的运作使短期扶贫可以持续运作下去”
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,我觉得反之亦然,即是乡村振兴助力精准脱贫。扶贫和脱贫的攻坚是早几年就提出来的,而“乡村振兴战略”,是“十九大”上第一次被提及。可以说,这个战略提的适逢其时。
围绕这两个主题——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,我作为一个学者有三点看法:
一、乡村振兴和扶贫脱贫要相互促进。十几年前,在党的文件、党的会议上都提出,“三农”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十几年过去了,我们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,农民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。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,甚至局部还在衰落,而农村的问题又由经济影响到整个社会。比如近些年提及程度比较高的,留守儿童、留守老人等等,都是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。
这次中央提出“乡村振兴战略”正是针对这个问题,利用必要的力量来推进扶贫和脱贫。同时也利用精准扶贫脱贫,或者是脱贫攻坚来助推乡村振兴。两者互相结合,相互促进,缺一不可。在“三农”问题上,我认为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,农民的增收要依靠非农产业。
二、扶贫脱贫必须把“授人以鱼”与“授人以渔”结合起来。“授人以鱼”,基本上是一个短期的政策,首先,这是必要的。如果没有短期的“授人以鱼”,仅仅依靠“授人以渔”,那短期内的贫穷的状况会影响到扶贫、脱贫的开展。而把精力全部放在“授人以鱼”上也会产生问题,所以扶贫、脱贫必须建立制度和机制,通过制度和机制的运作使短期扶贫可以持续运作下去,成为长效机制,这两者必须要结合。
现在“授人以渔”越来越受重视,但是如何结合实际上还有很多路要探索。最长期的“授人以渔”必须通过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新产业的发展。
三、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都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。在“三农”问题当中,“农业”“农民”两个问题通过经济的发展、城市化的发展,有了很大改变。例如,农民的收入在20年前基本上和城市差距是3倍多,现在逐步在缩小,农业问题也有很大的发展。但是农村要怎么持续振兴?这是很难的问题。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可能还没有到城市人口回流的阶段。我们提了20年的“城市反哺农村”,到现在没有更大的效果。
前几年,中央提出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”的重大政策,但是持续性如何呢?很多地方走一些弯路,盖了大房子,让农民上楼,结果最后持续不下去了。所以新的“乡村振兴战略”一定要从可持续性出发。怎么从这个方面出发?要跳出原来的路子,跳出原来的圈子,不是仅靠发展农业或者是仅靠支持农民进城打工,而是要就地发展出一些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,比如像绿色的观光农业,绿色的旅游,绿色的养老,这些产业有较长的可持续性。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,找到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,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15年当中,能够持续的产业。要防止脱贫之后,在2020年之后重新出现“返贫”的现象。
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刻,我们可能全部消灭了贫困村,我们可能解决了所有的贫困人口。但是必须防止在2020年之后出现新的返贫,要通过乡村的振兴来解决返贫的问题,解决扶贫脱贫的可持续性问题。
